【大咖说】老生常谈系列之从垃圾分类说起的员工行为的引导
2019-07-26 11:37
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近期暂无评论哦,赶紧抢沙发吧!~
行政大咖推荐
亲爱的读者,最近如何搞好垃圾分类这件事情成为了上海行政圈子的热点话题,各类微信群,论坛,茶余饭后,行政人碰头聚会,都免不了聊上几句:“我们们是怎么做垃圾分类的?”,有做活动的,有给垃圾桶搞设计的,有做奖惩制度的,有威逼利诱的,还有外包的,甚至是放任不管的。总体来看,做这件事情的行政人的认知高度决定了是多维度推动这件事情,还是从点来突破。
笔者觉得,无论如何做,其实还是员工行为引导,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有些什么方式和方法呢?让我们从理论的维度出发,看看具体的案例参考吧。
方案1 从众
所谓的从众效应,通俗的说,大部分从内心来说是希望与社会大众的行为保持一致的,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影响力的具现。对于行政来说,最容易碰到的也是从众效应。
我们先来说从众效应的反面案例,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了。日常工作中,有一类伙伴,我们会称呼他们为意见领袖或者“刺头”,这类伙伴的特点是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或者喜欢代表员工,或者喜欢做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或者擅长发现问题然后广而告之。比如说,餐厅的管理者都清楚众口难调这件事情,好好的一个下午,被工作群里面,某位伙伴近景拍摄的一颗花椒破坏的干干净净,其宣称在菜里面发现了钉子!!随即开始长篇大论的控诉,如果行政没有及时干预,那在很多伙伴发现这个话题后,会迅速跟进,本来是一件可以解释的小事情,速度演变成了一个食品安全方面的事故。在那一刻,无论行政如何解释,大部分伙伴都不会听信。这个时候,要么淡化,要么选择其他热点来转移。这就是从众效应的一个实例。
那如果从众用在引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呢?就垃圾分类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如何做呢?
情境1:有伙伴到了垃圾桶,觉得麻烦,就乱丢垃圾,除去垃圾桶标识不清等硬件上的问题,那我们可以在垃圾桶那里,加一句话:“伙伴们都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了,我们也可以做到!”
情境2:有伙伴觉得垃圾分类是给他们添麻烦,行政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只当没看见,效果不好。那我们可以找一些优秀员工代表,拍摄一些分类丢垃圾=时尚=活力=休息之类的照片或者视频(这里有个小细节,视频不应超过30秒,图片内的人物表现要亲民,不能P的太厉害,可以利用焦点转移设计的方式,将视线引导在垃圾本身上,而不是模特身上),在人群停留区域或者人群的交汇点进行宣传。
情境3:有伙伴分不清哪个垃圾是干垃圾,哪个垃圾是湿垃圾,过去后就随便丢,除去硬件的因素,那我们可以做一些立牌,一个妹子手里面将常用的垃圾丢在合适的垃圾桶内的立牌,这里有个小细节,立牌上的设计要清晰醒目,垃圾种类不要超过5种。
情境4:虽然垃圾分类顺利实施,但大家还是有些抱怨,那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影响力,比如说类似“今天有多少多少位伙伴进行了垃圾分类活动,我们也是其中一员哦”这样的微信群打气语句,类似“根据统计,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伙伴,更加受异性欢迎哦”,或者是“让钉钉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的垃圾分类行为,让地球减少了多少多少克的污染物,减少了多少的损失,相当于种植了多少多少的树”之类的。
情境5:员工坚持在工位保留垃圾桶,但不愿意好好的分类。那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给他们提供完全透明的垃圾袋,这样,有没有做好垃圾分类就一目了然。如果有人偷懒,比如说把湿垃圾和干垃圾放一起,那就肯定会被同事或者阿姨看到。这就塑造了一种“围观”的效果,让人下意识的要改善自己的行为来符合大众的统一行为标准。
更多的情境可以用的方法很多,其核心就在于因为它成功营造了一种氛围,让人觉得“其他人都这么做了,那我也最好这么做”。有效的运用社交影响力,就能有效的影响人们的决策。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我们应该听过 “好几亿人都在用的某某APP”这种广告,有时读完电子书,会有窗口跳出来告诉我们“看过这本书的人也购买了XX书”。
现在我们就明白了,这些精明的营销策略,其实都是在对我们施加社交影响力。
方案2 行为和环境/承诺一致性
大家都知道,让一个人养成习惯很不容易,行为学上有个有效的办法,我们不去强制我们养成习惯,但我们让把需要我们养成的习惯变成默认选项。简单来说,我们希望我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就先给我们提供一个适合这个行为的环境。
比如说,我们要提供四种垃圾桶?要在垃圾桶上做明显的标识?其背后的理论就是行为一致。我们希望员工进行垃圾分类,首先就要提供让他行为顺利实现的硬件基础,提供个垃圾桶的分类主动性多数要比提供两个垃圾桶要好。
情境1:我们需要做垃圾分类的推广活动,传统的有知识问答,有分类比赛之类的活动,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大众宣誓做垃圾分类的活动,准备好类似“我承诺,我将主动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话术,话术切忌特别的空。然后将宣誓过程录下来,再进行剪辑和播放,那说的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和承诺一致,就会下意识的主动去做垃圾分类的事情,还会主动去督促他人去做。
情境2:在垃圾桶的设置密度上,我们也需要给投放垃圾提供便利。从国外的一些空间数据来看,做垃圾分类的办公区,应该把工位到垃圾桶的距离控制在2分钟以内,垃圾桶的位置,最好也是顺便可以做其他事情的地方,比如说靠近厕所,丢个垃圾顺便上个厕所,或者靠近贩卖机,丢个垃圾顺便喝点东西之类的,当然考虑到国内外人员的本身习惯和环保教育程度的问题,密度还是建议根据观察数据和反馈数据进行调整。
情境3:在垃圾分类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分类情况趋向平稳,甚至有些下滑,那我们把做一些回顾或者趣味测试,以一些小奖励来吸引更多的人做小测试,这样的目的是再一次强化行为。
情境4:我们发现近期垃圾喽在桶外的情况变多,那我们采取加大清洁力度或加大垃圾桶口径或者采用开口式的垃圾桶的方式来解决,为什么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叫破窗效应的概念,当我们发现垃圾桶那里比较脏,那我们将垃圾丢在外面的概率就会变大,因为不会有破坏了清洁环境的愧疚感,如果是干净的环境,我们会下意识的注意不要弄脏。故意弄脏的不在本情境讨论范围内。
以上说的全部都是就是“一致性”的威力。其背后的原因,说白了很可能也是——怕麻烦。默认选项是最省事的,这个策略,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惰性。把垃圾分类变成默认选项,最终让人们因为惯性而养成习惯。
方案3 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
很多行政人在动之以情的时候,往往会喜欢用“如果不怎么怎么做,环境会如何如何”之类隐含了警告成分的文字,但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写的文案再漂亮,起到的效果也不一定好,为什么呢?
首先是没有代入感,和行为人本身无关。有个很好正面例子,在男厕所写“尿外面说明我们短,尿旁边说明我们软”,远比什么“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之类的要管用,为什么呢?因为有代入感啊。
其次是,行为人无法获得“正能量”的激励。也就是现在很流行的“自我效能感”,我做这件事情对环境有实际的帮助,而且是可以量化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真诚的夸奖对人的激励,永远比金钱来的管用。在垃圾分类这样的事情上,激发荣誉感比物质激励可能更加有效。
这里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宣传文案上,使用类似每天我们产生的湿垃圾有一个游泳池那么大,如果分类了做成肥料,可以供给100名山区困难家庭儿童饱餐2天。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很直观的让员工知道了自己进行垃圾分类这个行为,会带来什么好处,因此获得了一种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让员工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垃圾分类行动能为所工作的区域和社区、城市、国家及他人哪些具体好处,那他们就更乐意参与进来。
好了,说了这么多,再说下去,古籍要有读者要说我老生常谈,理论优先了。今天就先到这里吧。还请期待下一次的分享哦。